什么是“舍利”?
2022-11-16

“舍利”究竟是什么呢?所谓舍利,其实是外来引入的概念。

舍利是印度对人死后身体的总称,在佛教里,僧人死后遗留的头发、骨骼、骨灰等都可以称为舍利。火化后产生的结晶体,就叫做舍利子。在佛教里,舍利舍利子不是一个概念,舍利子是受到尊敬与重视的。

进一步的说,舍利又源于人身体上的不同部位,人们又将舍利称为骨舍利、发舍利和肉舍利等。

舍利是梵文的音译,在印度,人死后的遗体,多用火葬,骨灰就放在金属罐或者陶罐里,然后埋在土里,稍高出地面称为塔。在印度,塔是高显的意思,如果将骨灰罐子供奉在屋里,也可以称为塔,这就是佛教会建塔供奉舍利子的来源。

遗体需要尊敬,所以塔里不一定就是放高僧的遗骨,他生前剪下来的头发、指甲、牙齿、也可以供奉在塔里作为舍利,一样受到教徒的尊敬。

因此,从这个角度来说,舍利最初不过是人们对于修行者的一种尊称——古印度时代的人,本身就有修道的传统——古印度的贵族,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,一是成家之前,大都是学习各种技艺或潜心修道,二是到了成家的年龄,就返回家中,成家立业,并履行家庭责任,三是晚年修道,参究天人之道。

也就是说,这样的人在古印度时期是非常受人尊敬的,他们死后遗留下来东西就称为舍利,后来延伸为火化之后剩下来的东西,也称为舍利

由此可见,舍利这一概念,不过是一种称呼或尊称,并不含有什么神秘不可解释的东西。

但是,在现实当中,人们却习惯于把舍利当成神秘不可知的东西。这其实是一种很深的误解。甚至可以说,在古印度时代,人们并不认为舍利有某种神秘不可知意义。